关闭

AI时代终端大变局丨AI终端重塑医疗健康新生态

2025-08-19 10:25

大模型、智能体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快速推动着AI应用在终端侧落地,人工智能终端正汹涌而来。作为用户侧承载大小模型部署任务的重要载体,AI终端将加快智能升级和自主进化,激活万亿元规模产业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“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,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”。发展人工智能终端有利于提升高质量消费供给,释放多样化、差异化消费潜力,推动消费提质升级。

从智能终端到人工智能终端的跃升可谓是智能化终端的“二次革命”,从底层硬件到操作系统,从应用框架到交互方式,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整个终端及上下游产业也随时巨变。为推动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普及,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,《中国电子报》联手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推出AI时代终端大变局系列报道,将从产品之变、场景之变、技术之变、生态之变等角度探讨产业变化,并开设“大家谈”纸面圆桌论坛,凝聚业界智慧、共商产业大计。

图片

当智能手表60秒完成“微体检”,当AI血压计打通慢病管理“最后一公里”,一场由AI终端驱动的“静默革命”正深度渗透医疗健康领域。从可穿戴设备到手术机器人,从家庭健康管理到核心诊疗场景,AI终端正在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,更智能、更普惠的健康医疗新生态。

图片

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

智能私人医生”走进千家万户

如今,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。在人工智能赋能下,AI医疗健康终端正悄然融入大众日常生活,重塑个人健康管理范式。从轻便灵巧的智能穿戴设备,到AI血压计,再到AI陪护机器人,“智能私人医生”时代正加速到来。

在众多终端中,智能穿戴设备已成为AI与健康融合的典范。从心率、血氧、无创血糖监测,到睡眠分析、情绪管理,这些设备深度改变着大众的健康管理方式。

智能手表与手环是热度最高的品类。苹果、华为、三星、小米等科技头部企业积极布局,推出集成心率、血氧、睡眠分析、摔倒检测、ECG心电图、压力监测等多功能的产品。以华为最新推出的智能手表WATCH 5为例,长按智感窗3秒,即可一键激活“微体检”,60秒内获取包括心率、血氧、体温、心电图等在内的9项生命体征数据。

智能戒指作为继手表与手环后的新兴力量,凭借便携性与实时性,在健康监测与交互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。比如,歌尔在2025CES上发布的新一代智能交互指环,融合多模态交互(触控、手势、语音)与健康监测。血糖生物传感公司德康医疗与智能戒指制造商欧拉的合作,则致力于将血糖传感器数据与戒指体征指标整合,探索代谢健康管理新方案。

图片

智能手表可以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方案

AI血压计为慢性病管理带来革新。家庭是高血压防控的前沿,AI血压计通过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有望将高血压防控关口前移。今年4月,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推出行业首款搭载医疗大模型的AI血压计。AI血压计操作简便,适合各年龄段用户居家自测,可提供实时应急指导、实时健康咨询、个性化健康宣教、AI电话提醒等多项功能,实现“精准测量+AI提醒+持续管理”的闭环服务。

除了上述具备日常健康监测功能的设备外,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AI医疗健康终端也在向更多家庭场景开放与拓展。

近年来,VR技术已被用于辅助手术、远程医疗等专业领域,而“AI+VR”让VR设备向家用级的个性化医疗方案进军。联合学习AI模型和现有VR技术,VR医疗设备已进入家庭,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物理和认知康复训练与评估。以凡聚科技基于VR技术的多动症康复训练方案为例,戴上VR眼镜的儿童看上去是在体验一场虚拟现实游戏,但实际上是在进行基于VR技术的儿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(ADHD,俗称“多动症”)康复训练。据浙江凡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秦路介绍,多模态反馈机制强化了神经重塑效果,系统的趣味化设计降低了患儿的焦虑感,让孩子主动、快乐地进行训练,这些都是传统疗法无法达到的。

此外,陪护机器人、智慧健康按摩椅等AI终端也在从商用向家用加速普及。梦网智能与南山妇幼保健院联合研发的国内首款医疗级母婴AI陪护机器人,通过语音交互、健康监测、智能提醒,帮助新手父母科学育儿。荣泰健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RT8900AI-25智能按摩椅,以智慧健康AI大模型为核心,突破传统按摩设备的固化限制,开启智能化动态健康管理新模式。

AI“大终端”重塑专业医疗场景

医疗机构是AI终端落地的又一阵地。为提升精细化管理、临床决策支持及资源协同共享等能力,医疗机构对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的系统功能与性能要求升级,拥抱AI、推动多元化智慧终端落地专业医疗场景已是大势所趋。

医疗器械是AI终端落地的重要端口。引入AI监测设备、医疗机器人等各类终端,成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。

今年7月,北京怀柔13家医疗机构规模化投放23台多模态智能检测仪和AI智能检测仪。这些设备融合AI技术,模拟中医“望闻问切”诊疗过程,整合中医领域权威专家建议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海量的临床数据。

图片

人工智能健康检测仪器开始规模化应用

医疗机器人领域创新不断。4月,强联智创发布全球首创的AI导管塑形机器人,推动神经介入手术走向智能化、精准化、自动化。该产品融合AI专利算法与机器人微手指塑形技术,旨在攻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难题。

5月,北京长木谷自主研发的ROPAHIP人工智能髋关节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,成为全球首款搭载AI辅助骨科治疗系统的产品。其具备个性化术前规划能力,依托AI、深度学习及智能随动技术,实现假体精准安放,降低脱位风险,延长使用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