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积极响应国家要求,按照“以点带面、重点突破、全链升级”的思路,加快推动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优化升级,从2024年5月开始大力推进超高清频道建设工作,重点选取若干地区如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地部署省级以上卫视频道的超高清播出,形成“3+X”超高清发展格局,贯通内容、频道、平台、网络、终端等各环节,推动我国超高清产业整体跃升。按照总体部署计划,至2025年底,央视总台、北京、上海等9省市的13个优质 4K 超高清卫视主频道开播,2027年超过50个优质超高清频道开播。
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总体规划,由设计院牵头,联合广科院、规划院以及北京、广东、上海、四川等省台一起编制了《4K超高清频道建设指南》(以下简称“指南”)并于2024年12月正式发布,旨在为规模化、标准化地建设超高清频道提供实际指导,促进电视大屏端制播技术与内容的高质量发展,带动行业技术转型升级。
本文作者: 张小雨1,2,赵天晓1,2,王嘉1,2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,基于融合媒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2 第一作者简介: 张小雨(1989—),女,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,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制播工艺咨询和设计工作。参与完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鲁谷办公区、北京广播电视台、四川广播电视台、西藏广播电视台工艺设计。曾获工程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、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。 1.1 超高清制播技术体系全面升级迭代 超高清频道建设并非简单的设备更新或频道增加,而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制播全链路技术体系,以全方位支撑4K超高清节目的制作与播出,实现4K电视频道和节目制作产能的按需更新。这一体系的构建涵盖了从频道内容设置、采集拍摄、后期制作到总控播出传输的每一个环节,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全面梳理与优化升级。所有节目从前期采集、后期制作到节目播出需要遵循全台统一的4K超高清节目制作播出规范,同时满足高清同播要求,满足节目最终视觉呈现果。 1.2 全专业协同支撑超高清频道建设 超高清频道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,需要多专业协同工作,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与成功落地。通过合理划分工作区域,明确各环节的职责与衔接点,能够有效减少制作过程中的时间和资源浪费。依据4K超高清节目实际制播要求,我们需要对工艺技术用房场地,节目制作流程、信号流线、人员流线、参观流线、道具流线,结合视频、音频、网络、安全等工艺专业要求,以及对技术用房声学、舞美、建筑结构和机电各专业的综合评估作频道建设的整体规划。 1.3 科学谋划足量发展空间 超高清频道建设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项长期的、可持续发展的事业。在超高清频道建设中,我们着眼于未来长久发展,致力于打造超高清制播全链路的技术底座,为全台现在及未来的技术体系升级提供坚实支撑。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,在建设过程中,我们考虑预留足够的技术发展空间与余量,为以后的技术全面升级做好基础储备,以便在不改变现有系统架构的基础上,通过简单地更换或增加模块,快速实现技术的更新换代,降低升级成本与技术风险。 1.4 指导项目全过程规范运行 在超高清频道建设过程中,合规性是至关重要的第一要务。国家的资金支持是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,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,规范项目的每一个环节,确保资金的合理、高效使用,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,从项目前期的规划、设计,到采购、实施、监理、验收、试播等各个阶段,都进行严格把控与规范管理。可结合项目实际,选择合理的项目建设模式,如DBB、EPC、全过程工程咨询等,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优势,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与质量,规范超高清频道建设项目全过程运行。 指南结合电视台具体建设实践,围绕总体要求、技术体系、配套工程、建设程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。编制重点包括4K超高清频道的建设范围、目标成果和实施路径。 2.1 建设范围 具体到项目的实际建设当中,指南规范了两大建设范围。 2.1.1 技术体系建设 因为超高清与高清节目在制作画幅、格式、HDR、量化比特等均有很大提升,为了实现最终的4K节目输出,需要对采集制作、编辑、总控播出、传输以及制播云支撑平台进行整体的4K超高清能力适配升级。同时为了从容应对未来全台IP的技术趋势,我们建议通过部署一体化制播云平台,结合智能化生产能力来实现节目信号域、文件域共享制播云平台基础资源及支撑能力,实现云上制作、云上转播、云上播出等。4K超高清频道建设工艺技术体系总体框架见图1。 图1 4K超高清频道建设工艺技术体系总体框架 2.1.2 制播环境综合建设 4K超高清不仅需要制播技术体系层面的超高清,也需要保证节目超高清内容呈现所需的基础环境适配层面的超高清。这就要求将制播空间的技术系统、舞美视觉环境、声学环境、演播室灯光等工艺建设与建筑、结构、机电、消防等配套条件进行统一筹划和综合建设。除需协调节目场景设计、导播控制、舞美装置、显示屏幕、专业灯光、服化道等多方面内容外,还需根据工艺设备的用电、散热等环境指标要求,对现有技术系统的供配电、暖通、消防等配套条件进行梳理,确定电气负荷和室内环境参数,并满足消防规范。针对演播室、三维声制作室等特殊声学要求的房间,需配合声学装修,创造安静舒适的听音环境,以适配各类音频录制场景。 2.2 目标成果 按照总体目标要求,4K超高清频道建成后应具备每日4小时4K超高清节目首播能力,并通过光缆、卫星等方式实现全国覆盖,为用户提供优质的4K超高清节目。 2.2.1 频道内容设置 在频道建设之前应预先规划内容构成,结合各台特色打造差异化精品节目。内容来源可采用自制、合拍、外购或转播等方式,加大新闻、电视剧、纪录片、动画、综艺、体育赛事等高质量4K节目内容供给,同时满足4K超高清与高清同播要求,尽量避免多次上下变换,保障节目视觉呈现效果。 2.2.2 技术系统指标 在信号域,指南对制作、播出、传输等环节信号域的视频和音频技术指标、与高清节目的同播提出具体指标要求 ;在文件域,指南对节目成品文件和节目素材的文件域格式提出了规范要求。同时,针对全链路的 4K超高清制播技术体系,包括4K超高清采集拍摄系统、4K超高清后期制作系统、4K超高清媒资系统、4K超高清播出系统、4K超高清传输分发系统、制播云平台等系统提出具体的能力要求。 2.3 实施路径 4K超高清频道建设总体技术体系包括信号域和文件域两部分内容,指南分别对两部分技术体系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选择。 在信号域方面,指南分别给出了IP化技术架构、基带技术架构、IP与基带混合技术架构、云制播架构四种技术模式的实施路径和技术体系架构,其中IP技术路线可采用无压缩、浅压缩及压缩等多种模式。在具体的实施路径选择上,应首先把握IP化、云化的制播技术发展方向,分析研究其应用场景,兼顾与现有系统的衔接和与未来系统的扩展,因地制宜选择4K超高清频道制播技术路线,并积极推进IP化、云化制播技术体系升级。 在文件域方面,建议首选采用云架构,支持4K超高清专业内容生产工具、媒体内容管理和处理能力、具备弹性生产资源管理能力、多存储扩展能力等;同时具备一定的信号域广播级信号制作播出能力,以从容应对未来全台一体化制播体系的构建。由于各电视台现有工艺系统建设情况不尽相同,在实际系统建设时可根据自身业务、技术需求灵活应对:如已建设基础制播云平台,则在现有平台基础上根据上述建设思路进行完善、升级;如未建设基础制播云平台,则按照云平台的三层架构建设制播云平台,建设相应的基础云底座、公共支撑能力、业务应用系统等;为充分保障新闻制播安全,可依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建设独立的4K超高清新闻制播系统。制播云平台总体架构见图 2。 2.1 系统架构 本研究构建的三级架构融合数据感知、边缘推理与云端建模,破解传统运维效率瓶颈。以分布式传感网络为基础层、嵌入式智能单元为中间层、数字孪生平台为决策层,形成感知-解析-决策闭环。